天美麻花果冻星空大象

课程为基,四位协同,建构高职院校美育新样态

学前教育学院  朱晓虹

 要: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随着泛娱乐化思潮的兴起,多元化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审美素养亟待提高。高职教育在培养“工匠”、“巧匠”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同时,应重视美育在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建构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新样态。

关键词:审美素养、以美育人、课程为基、美育新样态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综合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美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人文素养课程,重中之重是“育人”。用好课堂主渠道,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审美素养,塑造创新的思维、担当的意识、优美的仪态、健谈的举止,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社会责任等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以美载道,美美与共的高职美育新样态的有效路径。

二、主要做法

落实两办文件《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四个维度进一步强调美育的价值功能,充分挖掘“知识之美”,积极营造“课堂之美”,主动探究“实践之美”,努力培养具有审美修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五度”新定位,推进“主渠道”引擎效应

1.课堂为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传授与价值相结合,端正审美态度,提高站位高度,关注社会热度,拓宽知识广度,提升育人温度。课堂教学占据学生在校的85%,挖掘课程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将课程中所蕴含的审美元素、红色精神、经典文化,中华美育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让美融入学生的感知里,回荡在学生的生活里,内化在学生的内心里,确保每一堂课都实现“浅风随入夜,润物静无声”的育人效果,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2.德技并修,提升职业人文素养。“听—视—知—触”四方位,将审美核心课程延展到生活审美的各个领域,使美育成为职业素养的营养剂。把“教书与育人”、“审美与素养”、“匠心与巧匠”融合在课程教学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教学审美全过程,通过“审美与人文素养”“双提升”的路径,引领学生主动探寻、充分挖掘、不断创造身边的美,多维度提升审美感知力、审美辨别力和审美创造力,实现“以美促德、以美促教、以美促情、以美促才”的审美目标。

(二)“五环”新驱动,唱响“主旋律”创造效应

1.在审美体验中激发情感活力。以课堂为革命,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互动,审美探究、审美鉴赏“五环”教学环节设计到课堂教学中。从《黄河大合唱》到吹响中华民族解放号角的《义勇军进行曲》;从讴歌革命英雄伟大壮举的《英雄赞歌》到凝聚着爱国之声的《歌唱祖国》....从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情节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

2.在审美实践中激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像力,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坚韧的意志力和巧妙灵动的思维能力。围绕“叁全育人”,注重多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将“审美贯通”和“课程审美”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加大深度、广度和宽度的审美实践,开启学生观察世界、善于思辨的新角度新方式,开发人的聪颖智慧和发展潜力,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认识、理解、评价世界,探寻人生、探寻真理。人对美的直觉与理解,长期下来变成了对生活审美的自觉态度,成为发展自身创造才能的推动力量。

(叁)“五美”提效能,激活“大课堂”联动效应

1.融合贯通,全面发展。美育与德、智、体、劳的关系是美与善、真、健的结合。职业生活本身要在基本行业规范之上构建行业的最高审美标准,包括优美的职业流程和崇高的职业精神等。搭建美育与专业、实践和生活的桥梁,充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育的“联动”与“渗透”作用,激活美育课程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人生大课堂的育人联动效应,确保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都不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互联互通,审美育人。加强身边之美,专业之美、劳动之美、创造之美的探激发究与实践,用艺术手法激发学生审美内驱力,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善美、乐美、会美、享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激发教育活力,提升教育品位与质量。拓宽第二课堂和审美载体,加强公寓、教室、走廊、校园各场所沉浸式审美环宇创设,以美促善、以美传真、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育心,让审美教育无耻不在,无处不有,激活生命,浸润心田。

(四)“五最”对标系,点亮“心路灯”向美而生

1.优化评价导向。美育的知识传授、实践过程、成果呈现等构成了美育素养形成的完整过程。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聚焦最好、对标最高、瞄定最优、设计最精、效果最强,做好高校阶段的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推动机制,建立“课堂引导、过程激励、审美养成、陶冶情操”的激励评价,一课一析,一业一评,让审美意趣渗透到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温润心灵,涵濡化人,构筑起积极、向上、多彩、丰盈的精神世界。

2.优化评价内容。面向人人,让美像空气一样,“育人为先、自评为主、以评促动、激活创造”理念的指导下,优化素质评价、问卷调查、课堂互动、活动参与以及审美案例分析等项目,构建符合学生融通与连接,涵盖“知识、技能、素养”和“课堂、实践、生活”的“多元、多位、多体”的美育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全面铸就高技能“工匠”“巧匠”人才培养以及会生活的“艺术家”。

叁、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成果成效

以提升高职学生审美素养为导向的审美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体悟知识的内涵、生活的真谛、将中华美育精神内化于心,建构“全员崇尚美、文化倡导美、课程渗透美、科研探究美、实践追寻美”审美新样态。《基于“双高计划”建设下的高职美育课程体系实践研》《大美育背景下的审美沉浸式育人实践研究》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山东省艺术专项课题十余在研与结项,多篇文章、报道在全国、省、市新闻媒体及报刊发表,《高职美育》获学院第叁批课程思政教学“创优示范”样板。

(二)经验总结

“审美体验与情景交融,价值引领与实践交融,传承力量与生活交融”的审美实践与探索中,“主渠道”引擎,唱响“主旋律”,“大课堂”联动,点亮“心路灯”。

1.突出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美、探究美。树立教育是引导、感化、影响的理念,把教育引向生活,把审美引入课堂,以激活学生善美、乐美、会美、享美、创造美的主动心态。

2.突出长久性,启发学生热爱美、实践美。“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耐心,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为学生引路,“努力在学生心灵中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助力学生追求未来美好生活。

3.突出创造性,激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赏析,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将创新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激活学生以坚强勇敢的心态,迎接未来挑战。

(叁)反思不足

“教本”变成“学本”,在享受了美的陶醉、震撼、惊叹之后,以净化心灵的定心反思有待于改进。

四、案例推广

在全面深入“中国制造”的今天,“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本案例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建构新时代高职美育新样态,让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滋润心田。